10月18日,北京银泰中心将迎来17岁生日。
17载春秋,风华正茂;17载耕耘,硕果累累。
值此北京银泰中心17周年庆之际,我们特别策划了非遗主题系列活动,邀您走进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,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美妙交融。
非遗主题展览
北京银泰中心携手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、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“星绣未来”项目,整合资源共同打造【银泰·爱在17】非遗主题展。展览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邀请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携作品参与,突破传统非遗展示模式,以当代艺术策展逻辑为核心表现形式,将竹编、刺绣、独龙毯等6项超群非遗技艺及传承人匠心,集中呈现在北京银泰中心写字楼公共空间,直观展现中国非遗的独特艺术色彩与精湛技术魅力,为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实践搭建多元交流平台。
藤的形态诗——藤编
藤编是云南腾冲流传千年的手工艺智慧,取材于原始森林中的天然藤条,质地坚韧、光泽温润,富有极佳弹性。从打藤、洗藤到晒藤,藤编全程手工制作,匠人以藤枝或竹为骨架,藤皮或藤芯为编织材料,运用绳编、松叶编、六角细编等多种复杂技法,考验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眼力与耐力的修行。
岁月染缬——蜡染
彝族白倮人居住在滇东南的群山深处,至今沿袭着古老的蜡染技艺。白倮蜡染工序繁复,从纺线、织布,到竹签点蜡绘制纹样,再以蓝靛等植物染料反复浸染、晾晒,最后脱蜡漂洗,全程历时近一年。纹样灵感源于自然与民族信仰,是白倮人文化认同与情感记忆的生动载体。
色彩织虹——独龙毯
独龙族因世居独龙江流域而得名,独龙毯作为其鲜明的文化标识,以斑斓如彩虹的配色闻名,独龙族也因此被誉为“身披彩虹的民族”。
编织一块独龙毯,需经历拴综、提综、引纬、打纬等十余道工序。过去采用野生棉麻为原料,如今融入丝线、羊毛等新材料,使独龙毯不仅承载传统,更拓展至家居、服饰等多元领域。
陶承古意——傣陶
傣族慢轮制陶被誉为中国原始陶艺的“活化石”,200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项技艺由傣族女性世代传承,以平地堆烧、慢轮手塑为特色,工序涵盖春土、制坯等多个环节。
橱窗中陈列的傣陶作品,出自傣陶世家传承人玉章凤之手。她承袭祖辈技艺,后游学四方,融合金水漏印工艺,将傣族图腾与西双版纳自然意象融入创作,赋予传统傣陶以当代生命力。
千年纸语——手工纸
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有记载的历史约九百年,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它完整沿袭东汉蔡伦造纸的古法,历经浸泡、捣浆等五步核心流程与11道细致工序,以构树皮为原料,无化学添加。全程手工制成的傣纸,质地强韧,久存不坏,力撕不破。
非遗手工艺品义卖市集
北京银泰中心携手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、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“星绣未来”项目,在银泰写字楼LL层举办非遗手工艺品义卖市集。本次义卖包含藤编、蜡染、傣族手工纸、独龙毯等四种非遗工艺艺术品,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时代审美相结合,打造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产品。市集商品的所有收入都将归传承人所有。
非遗独龙毯饰品手作工坊
本次活动,我们邀请银泰写字楼嘉宾亲手触摸传统,体验匠心。活动中,嘉宾们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,聆听了独龙族的文化故事,了解了独龙毯编织的传统技艺,并亲自用独龙毯布料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精美饰品,在短暂的手作时光中,深刻感受非遗文化之魅力。
17周年,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点。愿未来的北京银泰中心,继续如星辰闪耀,为您点亮生活的每一份期待,如春风温暖,为您承载更多美好与感动。感恩17年同行,期待与您共赴更绚丽的未来!